首页 >> 膨胀节

调整统计方法可能会使GDP好看一些0连接件

文章来源:南苑五金网  |  2022-07-29

调整统计方法可能会使GDP好看一些

上海第一财经传媒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周健工

中国和全世界的决策者,都在为经济发愁。中国“新常态”,下行压力仍然很大。全球“新平庸”,经济增长处于低水平,主要经济体基本依靠负利率和零利率支撑。

中国和美国的劳动生产率都遇到了麻烦。经济学家蔡昉测算,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从1995~2009年间每年增长3.9%下降到了2011~2015年间每年3.1%,预计“十三五”时期,全要素的生产率会下降到2.7%。

美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在1995~2004年间高速增长,达到3%,正是互联网迅速普及、IT技术与经济全面结合的时期。2004~2014年间降至2%。过去5年平均每年仅增长1%,而最近更低于1%。

劳动生产率决定着就业者的收入水平,也决定着生活水平。劳动生产率下降如果持续下去,在中国就意味着跨越中等收入的步伐会放慢,而对于美国来说,意味着中产阶级收缩,老百姓(50.320, 0.00, 0.00%)家庭收入没有增长,甚至收入差距扩大,会引发民粹主义上升;这也是地产商出身的特朗普(DonaldTrump)能获得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的经济与社会背景。

且慢,这些年来,中国和美国互联网和科技进步不是很明显吗?人们不是在说第三次或第四次工业革命吗?为什么这一轮技术创新目前还没有像以往那样提升劳动生产率?

对比经济增长放慢,美国与中国涌现了一大批高估值科技公司,人均创造的收入和利润,远远高于传统产业。互联网方便沟通,显著提升了人们的协作水平,降低了交易成本,为什么劳动生产率不升反降呢?

也许这个问题在中国比较好回答。没错,中国的新经济部分看起来发展很快,但是,新经济的培育和成长,并没有带来“创造性破坏”,中国积累了庞大规模的亏损、低效、依赖国家补贴的“僵尸企业”,长期无法退出市场。此外,劳动人口结构老化影响经济效率,对劳动生产率贡献最大的农民工已经不再年轻。

但是,从硅谷背景的经济学家到中国统计机构,都开始质疑统计方法有问题:不是经济不行,而是统计不行。

目前的统计,没有把互联网带来的新经济因素考虑在内。租车软件显著提高了效率,搜索帮助人们获取信息和知识比以往快许多,地图和导航服务让交通更便捷,电商减少了购物时间,又给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。

所以,美国根本不存在劳动生产率的问题——谷歌首席经济学家瓦里安(HalVarian)认为,如果说劳动生产率有问题,那一定是统计有问题,要么劳动生产率定义有问题。瓦里安还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经济学教授。斯坦福大学经济学教授布鲁姆(NicholasBloom)则断定“硅谷劳动生产率正在大爆炸”。

国家统计局有些怀疑使用多年的统计方法了。最近许宪春副局长表示正在用新方法统计新经济。调整统计方法,新经济的数据对冲仍在探底的旧经济数据,整体的GDP可能会好看一些。

更重要的是中国已经拥有全球最多的互联网人口,全球最大的互联网经济。统计互联网经济,测算互联网带来的劳动生产率的提升,中国与美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。

成功的互联网公司大多创造了多边市场机制,建立了平台型经济,免费服务流行,共享经济崛起,但互联网带来的更高效协作与共享也无法从市场上体现出来。从摩尔定律50年前被提出到现在,计算效率提升了数千万倍,用户在购买了硬件之后,几乎可以免费获取各种软件服务。IT基础设施建成和硬件产品的普及之后,我们正在进入一个“软件定义一切”的时代,软件应用多数是免费的,尤其是云计算普及之后。

似乎经济学家也分成了新经济和旧经济两个派别。美国劳工部以及东海岸的经济学家们坚持他们的统计方法,如芝加哥大学研究劳动生产率的西弗森(ChadSyverson)和通用电器公司的首席经济学家阿努齐亚塔(MarcoAnnunziata)。问题就在于互联网经济大量发生在非市场的领域,发生在个人之间,无法进行统计。对市场领域的统计方法没错,只是非市场部门目前无法统计,即使如此,这轮互联网和技术进步带来的福利,与这些年来全要素劳动生产率的损失相比,也是无法相提并论的。

用目前的统计方法还可以解释的是,互联网和技术进步渗透到各行各业和整体经济需要一定的时间。当新技术产生颠覆性作用时,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推动劳动生产率的提升。例如,当年洗衣机发明时,家庭洗衣的时间明显缩短,但这一效率提升,并没有被统计。只是洗衣机和其他家庭用品把家庭妇女从家务活中解放出来,使她们走入就业市场,提升了劳动生产率,推动了经济增长。

所以,如何评价当前互联网和技术进步对于经济的推动?硅谷的颠覆者们会说,几十个年轻人创办的一个互联网公司,可能就是一个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“独角兽”,还有比这更高的生产率吗?对于那些面对传统低效经济的崩溃,而急于找到新的经济增长动力的政府来说,他们迫切需要新经济来填补空白。

但历史上历次工业与技术革命告诉我们,技术渗透到实体经济中需要一个过程,而且其在不同行业的渗透速度和程度都是不均匀的。这一轮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技术进步,对于经济的影响才刚刚开始,还是已经结束,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用这些技术干什么。

我曾经在朋友圈里发问:“难道机器人刷屏,也会创造GDP?”

上一篇:国有企业制度不可能产生企业家下一篇:全球化风光不再,如何应对共同的难题

深圳WAW-600D液压万能材料试验机

济南WDW-200微机控制电子万能材料试验机

上海2000kn万能材料试验机

济南数显材料试验机

承插式扣件万能试验机